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科技治水惠民生 ——浙江省嵊州市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

2013年,浙江省启动“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作为全省的一号中心工作推进,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嵊州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先行优势,多次主动与中科院对接,并于2014年达成打造中科院“五水共治”技术示范区的合作协议,以解决五大民生需求为主要诉求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2014年4月,嵊州市与中科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五水共治”技术示范区,计划三年内建成不少于100个村的示范区,受益人口8万人以上。三年来,嵊州市采用中科院治理模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行政村达到170个,受益人口超过16万人。

项目被列为省科技厅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并被推荐到国家科技部,嵊州市成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示范区,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截止目前,三年治理任务已基本全面完成,共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实际新增受益农户12万户以上,超额完成任务。优异的出水效果、突出的性价比和广泛的适用性,该模式深受参建单位和广大群众欢迎。

经济高效治理模式惠及16万农户

据了解,嵊州市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主要采用的是中科院高负荷地下渗滤复合技术和“厌氧+兼氧”无动力过滤模式。这两种治污模式在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方面都属于经济高效型模式。从一次性投入成本考虑,中科院模式更适用于300户以上的村,终端工程户投入控制在1400元以下,“厌氧+兼氧”无动力过滤模式适用于200户以下规模较小的村,户均投入900元左右。此外,中科院模式后期维护主要是间歇性提升泵和风机的电费,一年电费在1000—2000元之间;“厌氧+兼氧”无动力过滤模式的后期维护费用主要是格栅池的定期清掏和滤料的定期更换,滤料一般可以正常使用5-8年,且更换一次成本只需两三千元。

发挥本土智慧节约资金超300万元

立足于中科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先进技术及嵊州市黄胜堂村示范点的基础上,嵊州市依托专家、参谋、业务三支攻关团队推进示范区建设,并发挥专家、群众智慧巧布管网。在构建攻关团队方面,组建20人的市级专家团,分片负责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分片结对22个乡镇(街道)和30个年度试点村。由44名乡镇分管领导和联络员组成参谋团,针对工程个案中碰到的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安排终端设施用地,布局各类池体位置。优选市政工程管理处最精干的6支队伍组成业务团,配合中科院开展终端设施土建工程,确保工程质量。

在尊重百姓群众的草根原创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认真吸收群众智慧,创造应用“接挂贴跳并”的管网布局“五字诀”,达到破路少、施工易、工期短、投资省、反响好的效益。发挥本土专家智慧方面,针对嵊州山区零下10多度的严寒气候,导致集污管道存水弯接处结冰,堵塞管网使污水满溢。专家团研发集存水弯、隔油池、清扫口功能于一体的“一体式污水出户收集井”。经初步统计,嵊州已应用该成品井14000余只,节约资金近300万元。

打造升级版示范区满足民生需求

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地形地貌、污水构成等因素,嵊州市大幅提升了原黄胜堂模式的适用性,并注重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2014年7月,嵊州市金兰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金兰村治污工程建设是典范性样板区,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景观鱼池,金兰村利用天然池塘加配人工湿地,与古树林有机结合,建设健身休闲公园,利用终端设施地表建设美丽乡村惠民项目。

金兰村治污工程建设运维有四大特色:一是优选模式,处理终端采用中科院高负荷地下渗滤复合技术;二是科学设计,发挥专家、群众智慧巧布管网;三是严控质量,挂钩市级专家团,规范设计监理、难点会商、建材检测等各项制度,镇村干部、热心村民、资深长者组建监督小组,联合监理单位全程监管工程质量;四是长效运维,按照“日巡查、周清通、月详查”管护制度,确保治污工程发挥惠民实效。